【都市傳說】掌故與傳說中的七姊妹
每區都會有流傳一些傳説掌故,有的雖只是以訛傳訛, 但亦會涵蓋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再經歷後人不斷的創作, 即我們所説的「加鹽加醋」,最後成為集體創作。不過「故」是人説的,當然光怪陸離;因為都是人説的,所以理應也保留了一些香港民間記憶和掌故。
小時候,我們曾經在電視劇集,或者在電影中,聽聞過不少傳説故事。其中,「七姐妹」往往成為影視的題材。銀幕上,七位姐妹手牽手,「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姊妹們一同走到海邊,一同殉死,其後化為石頭。因此,成為該區該村之名 - 七姐妹。
這段影視中出現的情節,就是來自於傳説,以筆者所知,傳説大體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 :
話説百多年前,於今日北角七姊妹道附近,有一條濱海的村落,村內有七位少女,情同姊妹,於是義結金蘭、「梳起唔嫁」(自梳女) ,終日形影不離。但後來,三妹被父母迫婚、嫁與同鄉,於是七姊妹在三妹出嫁前一晚相擁痛哭,更稱: 「寧死不嫁,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於是七人,手牽着手,一同走進海裏自盡。之後,村民找不到七姊妹屍首,但退潮後,發現海邊有七塊由大至小排列的礁石,大家認為這是七姊妹死後的化身,於是將礁石命名為「七姊妹石」,村落也命為「七姊妹村」。
版本二 :
可能是版本一的「加強版」同一村落,但不同的是七姊妹均自幼喪親,在相互扶持下成長,同樣是義結金蘭,情同姐妹。不幸,有一天遇上一群惡霸入村搗亂,七姊妹奮力頑抗,當中以七妹最為勇武。但七姊妹終是女子,怎會是一群惡霸對手。(按 : 村裏人都逃跑了嗎? )後來 , 惡霸中的頭目不但搗亂村落,而且見七妹武勇非常 、 見獵心起 , 要三日後迎娶她,當然七妹誓死不從。(按:為何不馬上搶走? )三日後,惡霸強行迎娶七妹,七姊妹自知不能力敵,於是打算逃跑,但慌不擇路,終逃到海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七姊妹不甘受辱,於是怨恨地臭罵這群惡霸後,便道:「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一岩石上,七人一起下跳,投海自盡。七日後,七姊妹屍首手牽着手浮上水面,而惡霸亦受到詛咒,全都畏罪自殺,或死於非命 。
兩個版本中,版本一或二,都會有七姊妹石,但前者是七塊大小有序的礁石,而後者卻是一岩礁石代表七姊妹石 但七姊妹石的真實是如何?恐怕已不能求證。然而,另有一説,香港史地研究者黃垤華先生認為七姊妹的來源與後枕山的山脈有關,由於該嶺七峰相連,所以舊有「七姊妹山」之名。1但如果七姊妹是山不是石,這些傳説便説不通了。
歷史中的七姊蛛
歷史上 , 正如傳聞所説 , 七姊妹是 「 村」 名 , 及後也成為地區名。據1849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七姊妹村已有二百多人居住,房屋有超過一百間 ” 村落規模來説 , 也不至於人跡罕至。七姊妹區的位置,與今日的七姊妹道的範圍相若範圍包括北角電照街以東、英皇道及渣華道交界以西之區域, 而七姊妹區之東就是鰂魚涌區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在七姊妹區租借了海,設置泳棚,名為「七姊妹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泳者人次達10萬( 1916年香港人口約53萬人)。由於電車可達,當年有些工人下班後,便會到此「游夜水」。1918年, 該區「名園遊樂場」開業,雖然當年可説是「山九曰九曰 」,位處山邊,但正門正正是英皇道,有一定人流。它以上海大世界遊樂場作設計藍本,內裏有韆鞦、旋轉木馬、百鳥巢、動物園,連西環的太白樓(當年著名的「遊樂場所」)也比下去, 粵劇院、舞廳、小橋流水和唱書臺,一應俱全。由此可見, 當區成為新興遊樂地帶。
説回泳棚,由於非常受歡迎,老香港口中的七姊妹猛鬼之説,便是與七姊妹泳棚經常有男泳客遇溺身亡有關。有人聯想到七姊妹為了找俊男陪伴;有説是怨氣太重,要找男生復仇,不時有廣東人所講的「鬼掹腳」出現。(按:但此説也欠妥,七姊妹梳起不嫁,為何要找俊男陪伴,不是有姐妹便夠了嗎? )
1930年代初,港府打算在泳棚一帶填海。1933年, 位15歲女泳手楊秀瓊打破了全國運動會的四項紀錄,牽起香港游泳風潮,而她常到的練習場,就是故事中的「七姊妹泳棚」。於是,泳棚填海引起社會很大反應,幾間大泳會發起聯署,呼籲港人簽名勸説政府收回成命。在多次拉鋸之後,政府終按所定計劃填海。翌年 , 開始另覓泳棚新址 。 其後, 泳棚最終遷到哪裏,筆者未見有報章刊登,估計避不過戰禍帶來的破壞。日軍攻港期間,日軍曾於七姊妹區搶灘登陸。重光之後, 1948年政府繼續填海發展新區。填海直至1952年完工,變成七段七姊妹道,並於七姊妹區填海興建房屋。至於「七姊妹石」,如果真的存在,理應也長埋地底(而在中巴車廠地皮改建住宅後,現時七姊妹道只剩下六段了)。
然而,七姊妹的傳説以及社區發展,正好成為筲箕灣「再構成」傳説的絕佳素材。
文:施志明
圖: 香港都市傳說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