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奇穴之最 - 曾大屋 (橫財無名穴)
要說香港開埠前的頂級富豪,莫不以沙田曾貫萬為首。曾貫萬非別人,他就是沙田山廈圍曾大屋的興建者。這條客家圍始建於1848年,前後共花了十六年的時間,到1864年才竣工,那三堂四橫上下兩層近百所房子的圍龍式建築,有若一座城堡,而曾貫萬卻憑一人之力促成,說其為當年首富,實不為過!
很多人說曾貫萬能富甲一方,全因為他聰明勤力,甚至近年有人說他是發明了一條開山炸藥的方程式,方能出人頭地,賺得榮華富貴,事實果真如此的嗎?
一直以來,民間都流傳着曾貫萬一夜暴富的風水傳說,真相如何,今日已難說清楚,但曾氏子孫所奉行的一條祖訓,卻間接證實了那條傳聞絕非空穴來風,原來那富貴天降,竟與一穴風水墓地相關!
凡我曾氏子孫,每年春祭,必先到西灣河山上拜祭無名先人,然後才拜祭自家先祖。
曾貫萬有此遺訓,主要是訓勵子孫不要忘本,因為他深信自己的成就,是靠扦葬一位無名先人的骨殖到今港島柏架山'的風水地而來,也因如此,一則本地最傳奇的名穴掌故便誕生了!
曾貫萬(1808-1887年)又名三利,字奕賢,號鳴翔,花名叫矮哥三,廣東五華園墐鄉客家人。他本出生於一個大家庭,但因為是細房,人口又少,常給大房欺負,16歲便只得隨兄長曾輝賢來港謀生,初時只是個石塘小工,誰知時來運轉,只十數年間,便能在筲箕灣開辦石行,躋身而為香港建築業的頭領人物,那建於1863年的香港第一座水塘-薄扶林水塘,便是其代表作。
正是英雄莫問出處,曾貫萬初來香港時,他跟大多數南來的同鄉一樣,只能靠出賣勞力維生。據説,由於他初時不懂打石,故只是在茶果嶺一處石塘做伙頭,但因性格乖巧,不久就轉做了打石學徒,數年間更升為頭目,但也是那一句「千般智慧都不及時勢」,那時由於香港突然發生瘟疫,工人紛紛回鄉躲避,連累不少石塘倒閉,曾貫萬亦身受其害,惨變成失業大軍的一員。
曾貫萬遭逢逆境,惟有想法求生,他留意到與茶果嶺一海之隔的西灣河泊了不少漁船,便想到每日汲取山溪淡水賣給漁民,同時兼售雜貨,以期捱過時艱。於是他便搬到對面海居住,誰知就此一變,命運的奇逢就在1837年一個初夏晚上降臨。
傳聞在某天夜裏,曾貫萬到海濱乘涼,他突然看見高聳的柏架山上有一點火光,乍明乍現,詭秘古怪,但問之旁人,卻是無人察覺。如是者連續數個晚上,他都看見那點神秘火光在山裏掩映,良久不滅。那時曾貫萬年方廿九,好奇心加上年青力壯使他不懼安危,毅然冒險上山,查明底蘊!
一日,曾貫萬趁天氣不錯,待天色一暗,便獨自提着燈籠上山。他心裏想:「只要把燈籠放到疑似發光處,下山後再看看兩點火光可有重疊,便能得出位置所在。」如是者也不知他上山下山了多少次,竟真的給他找出光點所在,誰知卻是大為失望!
原來曾貫萬一直以為那深山定是藏了甚麽奇珍異寶,夜裏方會散發奇光,誰知他千辛萬苦找着的,竟是處人跡不至,滿山盡是大石頭的山坡。那裏荒涼一片,莫說珍寶,就連半株奇花異卉也不得見,如硬要說有何特異之處,就只有那些如屋子般大小的光滑巨石,以及稍高處的一塊呂字石-石身上小下大,有若-石人孤零零地在山脊上站立。
如此勞而無獲,叫人氣惱,如若是換作常人,早便憤然離去但曾貫萬卻沒有這般衝動。斯時他居高臨下,細察四周環境,見面前廣寬的海灣,海水緩緩由左而右流過,看得人心曠神怡突悟道:「難道這裏竟是一處風水龍穴,午夜燐火正是留給有人的啟示?
一念及此,曾貫萬便想到回鄉遷葬先人到來,好彰顯孝道然而當他想到自己連返鄉避難的盤川也沒有時,便知此法不通,
只是他並未死心,念頭一轉,竟又給他想了個出人意外的主意。
話說在茶果嶺石塘開山時,他曾撿獲兩片給棄在山邊的臂骨,曾貫萬天性純良,他為此動了側隱之心,便找了個陶瓷盛
載骨殖,放在居處附近,聞來便當作祖先供奉。如今他既認定眼前的是一塊風水地,反正得物無所用,便想到埋葬那副無名骨殖到此,一來可銳無名先人有個歸宿,二來也不用暴殄天物傳説當曾貫萬葬下了那兩片無名骨殖後,他翌年夏天便接了一幫奇怪的買賣,而這單生意在不少野史筆記中,都有以下的大致描述:
(1)一批來歷不明的漁民向曾氏兜賣十六甕鹹魚。
(2)礙於天氣熱,西灣河人口不多,曾貫萬僅以每甕八百
錢的價錢,買了四甕,但漁民卻沒有拿走餘下的鹹魚,反而全數
寄存到舖裏,聲稱稍後再取,誰知卻是一去不回。
(3)曾貫萬發現在甕中鹹魚之下,全是白銀和碎金,餘下
的十二甕亦復如是。
(4)事後推測,那些漁民都是海盜扮的,卻不知搶回來的
鹹魚甕底藏滿金銀。結果·····。
(5)曾貫萬一夜暴富!
那年是1838年,四年後英國人登陸香港島,曾貫萬便運用
那筆飛來的橫財做回老本行,設立三利石摩3.並取得筲箕灣石塘的開採權·借助那千載難逢的開埠良機,承辦丁水量政府工程,終成一代巨富。
由於曾貫萬的發跡和安葬無名先,人的時聞十分接近,所以他直視無名先人為恩公,也是為此,後來才有祖訓的出現。但傳
聞歸傳聞,究竟那座近兩個世紀的古墓是否存在呢?讓我告浙大家,那是真的不錯!在21世紀的今日,那曾氏的橫財穴依然存在,但由於位置隱蔽,除非由其子孫帶路,否則難以找到,這亦間接證明了當年曾貫萬奇遇的不成那個橫財穴位處海拔數百公尺高的一處矮樹叢中,其位置雖在山徑附近,如若非熟人指引,很容易便錯過。該墓呈半月形,作月白色,闊約30呎,乃是典型的客家墳式樣。整座墓是用水泥鋪成,四周不見任何裝飾物,顯得有點素4,墓碑也只是一塊粗糙的小麻石,而這樣一座普通的墳墓!
能見證曾貫萬風水奇趣的原因有二首先,墳墓的位置前後左右都是陡斜的山坡,上落要手腳並用,加上人跡不至,昔日由山腳到墓地最少要花上數小時。平心而論,若非有特殊原因,常人斷不會無端爬上來,更遑論將先人
筲箕灣天宮同治十一年碑記有:「曾三利題三拾大員······三利廠······以上各蹦賤
員」。
筆者首次考察該墓是1995年。該墓在2010年左右曾重修。